《家在学堂》 谢倩霓著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德国作家凯斯特纳曾说过,儿童文学作家都是童年记忆保持完整的人。他们的特异之处就在于能随时随地溯流而上,回到童年,重温童年的滋味,呈现童年的斑驳与丰盈。
《家在学堂》描述了作者谢倩霓童年时代的草长莺飞、花开花落,其中既闪烁着上世纪七十年代赣西北山乡一个教师家庭出身的懵懂细姑俚(小女孩)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感触、体味,也融合着后来远离故乡、定居都市阅尽生活滋味的成熟知识女性跨越时空的回望与思索。两个层面的叙述渐次铺陈,也适时交错,最终从字里行间叠印出山乡小丫和成年作家两个文本形象。这两个“我”在关于三座学堂的记忆回溯里水乳交融,在昭示童年成长轨迹的同时,也依稀呈现着童年之于人生的丰赡意义。
【资料图】
童年是一个人心灵生活的底色。《家在学堂》里,作者追述了童年的种种趣味记忆:大礼堂的神秘、爬竹竿的冒险、大食堂的新异、住操场的快乐、蔬菜游戏的创造、露天电影的期待与满足……所有这些都是散布在童年深处物资贫乏时代星星点点的美好体验,当它们珠贝一样连缀在一起,就氤氲为作家心灵生活的明朗底色,营构成作家童年记忆的温润表征。
童年是一个人情感认知的基座。文章中,作者还描述了一个懵懂小丫与另一个生命世界或偶然或必然的多重交集:对细崽俚(小男孩)爬竹竿敏捷身手的好奇、羡慕;对陌生细崽俚无来由伤害的委屈、不解;由校园内同龄男生诱发的羞怯与渴望……这些童年体验都代表着“我”与另一个生命世界的邂逅。当这样一种源自生命本身的体察、打量自然而然汇入成长之流的时候,那些“一路长大的身影”,就成为“一种虽然神秘却激励我上进、探究的力量”。可以说,这些童年性别体验在此后的岁月里已然构成了作家情感认知的基座。
作品中,三所学堂间的辗转让“我”既感受了生活的变动不居,也获得了丰富的生命体验。更重要的是在生命启蒙的关键阶段,当教师的父亲充当了“我”成长的引路人。父亲以他“举世无双”的熏肉手艺,让“我”品尝到贫瘠岁月中的绵长幸福,父亲还以一月两本的小小杂志点燃了“我”的文学梦想。而正是这样的精神指引和心灵馈赠,“一直穿行在我的生命之河里,浇灌着我的生命之树,丰饶着我的心灵家园,助我看到更美更好的风景……”足见,童年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滋养很大程度上成为“我”生命发展的航标。
童年还是人生回望的家园。童年是一个人的初心之地。《家在学堂》中,作者的童年交织着辗转迁移的无奈适应,也弥漫着衣食无忧的恬淡幸福。颠簸中的坦然,贫瘠里的快慰,寂寞中的发现,喧闹后的满足……当这一切随着时光渐行渐远的时候,回望童年也就意味着对家园的缅怀和追忆,意味着对成长的感恩和眷念。此时,无论是大礼堂里两个细崽俚的恶作剧,还是共大附小三个女生的辍学……所寄寓的都是作家家园回望后的成长思索和人生感喟。
这其实也正是散文对于阅读的意义所在。好散文是袒露心旌、直抵心灵的书写,是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的表达。体验、体味、体察、体示是散文的肉身;情感、情味、情思、情义是散文的精魂。眺望中的意气洋洋,回溯后的百感交错,失意时的意兴阑珊,成功后的豪情满怀……都是散文的题中之义。这其中,童年则是成长的路标,是信念的灯塔,是情感的碑石,它们伫立在生命的沿途,以不同的身形和色彩,昭示着未来的方向。
从这意义上说,《家在学堂》展示的不只是作家谢倩霓的童年风景,也是一代儿童共同的成长景观。
(原标题:回望童年,感恩并眷念)
作者:李学斌
流程编辑:u008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