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商业资讯 >正文
供应链金融在产业中的实践与应用——以奶业融资为例 | 银行与信贷

2023-05-15 19:46:43     来源 : 清华金融评论

文/内蒙古银保监局李永军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有效工具之一。本文以奶业供应链融资为例,针对奶业上下游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生产及零售分销产业链情况,根据供应链融资原理,总结了银行业三种具体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体现了供应链金融在奶业产业链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而分析指出,奶业供应链融资中还存在金融供给不足、风险穿透和风险控制不强及抵质押担保能力不够等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资料图)

奶业是关系国民健康的标志性和战略性产业,也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振兴奶业对于国民健康卫生事业和国民经济尤为重要。奶业上下游涉及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以及奶品分销零售等中小微客户群体,产业链条较长,适合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根据奶业产业特点积极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在实践和应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对于其他产业链融资也有一定启示。

供应链金融业务基本原理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围绕核心企业并借助其资信,基于应收账款、存货质押和预付账款等交易关系对其上下游供应链的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等给予融资便利的一种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既克服了中小微企业自身信用弱等缺陷,又可有效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为银行带来授信、存款、结算等在内的综合收益,达到多方共赢,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种有益金融创新。其中的资金流紧密跟踪物流(物权凭证)、商流、信息流,以真实贸易为背景,用自偿性贸易融资方式获取融资服务,涉及的授信品种有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商票保贴、票据贴现及保理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需具备一定的IT基础、较完善的业务流程、风控制度和专业的团队等。

业务开展情况及主要运作模式

笔者以北方某省为例,该省奶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发展奶业供应链融资有较好的现实基础。截至2022年4月末,该省银行业奶业供应链融资余额11.22亿元。从融资种类看,贷款余额7.56亿元、非信贷(除贷款外的各种表内外融资)余额3.66亿元;从融资投向看,饲草种植和加工业0.26亿元、奶牛繁殖和养殖2.05亿元、乳制品加工和制造业7.95亿元、奶业经销商和分销商0.95亿元;从融资期限看,均为一年内短期融资。开展该类业务的主要机构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等的省级分行,地方中小银行受技术条件和业务能力限制开展较少。开展供应链融资的银行,多利用信息技术采取“线上融资”,有的还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操作模式各有特色。

(一)某国有大型银行省分行“e信通”模式

该行与乳品制造企业的上游牧场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e信通”。目前,开展合作的核心企业共2家,核心企业上游存量供应商10户,融资余额1607万元。业务模式:运作逻辑为国内保理业务,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注册成为该行子公司运营的专业供应链平台用户后,核心企业可在自身授信额度范围内向上游供应商在线签发付款承诺函,付款承诺函包含到期付款日、供应商名称、付款金额三个要素,供应商签收之后可执行拆分转让、申请融资或持有等操作。如上游企业申请融资,该行受理后将供应商该笔应收账款债权转让至银行,在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公示系统进行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登记,并向供应商收取相关息费后发放保理预付款;如拆分转让,则签收方可继续执行拆分转让、申请融资或持有操作。承诺函到期后,核心企业按付款金额将款项付至平台统一结算账户,系统根据承诺函债权人情况将相应款项清分至企业或银行,完成业务流程。

(二)某股份制银行省分行“区块链应收款链平台”模式

该行通过“区块链应收款链平台”累计投放奶业资金10.92亿元,目前融资余额3.66亿元。业务模式:“区块链应收款链平台”为该行2017年推出的业内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收款链平台,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等特征,将应收账款转化为可在线流转、支付、转让的高效安全电子金融工具,随时对外进行支付和融资变现,帮助奶业龙头核心客户盘活供应链上下游应收、应付账款。核心企业通过应收款链平台向供应商签发支付(或转让)区块链应收款,应收款经该行增信后,供应商可转让变现或申请入池质押融资等。依托区块链技术,该行进一步扩大应收款链平台的外延,不断创新场景应用模式,开发“分销通”“订单通”等产品嵌入企业集团生产经营和贸易融资过程中。如“分销通”,针对奶业下游小额、分散和高频的销售交易场景,搭建分销通平台,下游客户通过平台或小程序申请分销通贷款,贷款资金直接受托支付至核心企业账户中,同步生成区块链应收款,核心企业持有经该行保兑的应收款,可直接用于向上游采购支付,从而增加账面货币资金、加快资金周转。

(三)某国有大型银行省分行“数据网贷”模式

该行与国内某头部乳业集团合作,创立“互联网+金融机构+核心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全产业链客户”金融服务模式,推出“数据网贷”供应链平台。截至目前,已向该乳业集团上下游共计511家融资客户授信9.9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6591笔、金额22.97亿元。贷款存量月均余额在3亿元以上,现余额2.67亿元。“数据网贷”利用该乳业集团ERP数据,对其上游客户的应收账款及其下游客户的应付账款提供融资。系统平台分析上游客户历史应收账款数据,测算相应授信值,客户当期年度可单笔或多笔提款;分析下游客户历史订货额及销售额,测算相应授信值,客户可通过订单系统下单,在指定客户端完成对该订单的融资。“数据网贷”业务推动该乳业集团全产业链及乳业生态圈建设,缓解了乳业产业链上下游客户融资难问题。

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奶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供给仍然不足

受制于供应链金融的贸易融资、应收(预付)账款的背景性质和运作模式,供应链融资期限短、融资额有限,难以满足上下游企业多品种和多层次融资需求。如“e信通”模式,对上游奶源供应商融资期限仅40天左右(对应应收账款账期),其他产品期限最长也仅1年。“数据网贷”产品模式,对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的授信额度只有1000万元和500万元,无法满足上游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规模的固定资产贷款等大额、长期融资需求。尤其是下游经销商,由于规模小、增信措施有限,相比上游供应商融资获得性明显降低。

(二)风险穿透能力低和风控措施有限

核心企业(一般为乳业制造企业)其上下游客户遍布全国,融资过程中容易出现授信行和用信企业分处不同省区、地域的矛盾,贷款发放行仅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贸易往来数据,信贷决策对线上系统依赖度高,对上下游客户的股东、经营管理及其他信息则掌握有限,无法对最终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把控和穿透管理。供应链融资业务主体分布广,银行传统信贷尽职调查和风控措施(现场尽调、面签和贷后管理等)难以落实,而新的风控手段又不足,致使信用风险管控能力不足。另外,还存在部分核心企业可能通过关联公司获取贷款的情况,银行依靠现有系统和信贷措施不足以控制相关风险。

(三)担保缺乏制约供应链融资业务深入开展

供应链金融业务仍需抵质押担保措施,特别是对下游奶业经销商,由于其依靠自身经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较差,往往难以获得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担保,而银行通常要求提供担保和保险承保,故导致下游经销商获得融资难度较大。银行提供上下游供应链融资,只依托核心企业的交易数据以及应收、预付账款及存单等抵质押手段,其他担保措施缺乏,一旦奶源供应商“断供”或下游经销商“拒付”货款,将导致银行还款无法保证,易形成风险。此外,由于有效担保物不足和增信有限,核心企业不愿切分更多信用给上下游企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积极性下降。

相关政策建议

(一)提升奶业供应链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推进企业在海关、税务、市场监督、环保、水电煤等方面的数据共享,为线上供应链融资平台提供信息支撑,便于银行为融资企业精准“画像”。二是建议银行深入挖掘供应链业务潜力,开发基于保理、电子承兑汇票质押和贴现等新产品,丰富线上多级供应链业务模块,提供更多链上服务。开发长期、大额融资产品,满足上下游供应商多维融资需求。三是建议各分支行积极向总行申请,争取差异化融资政策,在授信额度、绿色审批通道、专属服务方案和专项金融产品等方面获得支持。

(二)提高奶业供应链融资风控水平

一是严格客户准入,强化分支行对准入的申请核批管理,严把供应商准入关,提高对下游经销商专营度要求。二是丰富风控数据源,充分利用行内反欺诈平台、链上数据信息、“微众税银”、“天眼查”、第三方征信和物流信息等内外部数据,将数据信息嵌入“客户准入—评价—融资审批—融后管理”等环节。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实现对上下游企业的信用传输和信用穿透。三是加强贸易真实性核查和货款回笼控制,由核心企业对贸易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对预警指标实时监控,及时掌握客户资金回流情况,如有预警信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结算账户管理等。

(三)拓宽抵质押范围,增强担保能力

一是扩充有效抵质押物,推进厂房、大型农机具、圈舍和生物活体抵押,动产、鲜奶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措施运用,满足上下游企业长期资金需求。二是促进财政贴息和农业担保等增信措施落地,降低担保费率,扩大担保覆盖面,保证贴息资金到位,减轻借款人财务负担,便于银行融资顺利发放。三是完善供应链金融场景,引入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购买生物保险,通过筛选上下游目标客群,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如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对奶牛活体抵押监管,采用“科技+保险+银行”模式等。

(本文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意见,文责自负。)

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现代金融导刊”。原文刊发于《现代金融导刊》2022年第10期。

本文编辑:孙世选

标签: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