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0日上午,马斯克(Elon Musk)所属SpaceX 公司研发的新型巨型火箭星际飞船(Starship)在发射升空后不久爆炸,但马斯克、SpaceX 公司及其支持者却发出异乎寻常的阵阵“成功”欢呼。
倒计时中升空众目睽睽下爆炸
Starship是一型前所未有的巨型火箭,巨大且粗壮的箭身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其中下半部分称作“超重”(Super Heavy),由一个箭体捆绑多达33个助推器组成,用于在起飞阶段提供动力,并在点火升空数分钟内和上半部分分离,上半部分称作“飞船”(the ship),用于提供航天器入轨的动力。按照马斯克和SpaceX所一贯主打的“可重复使用”理念,这上下两部分在完成使命后都可以回收并重复使用。
【资料图】
“飞船”曾进行过大气层内实验,而“超重”则在今年2月进行了一半推力状态下的发射架上实验。原计划于4月17日进行的,是Starship首次全状态发射,其33个捆绑助推器中的30个将点火启动,提供额定发射功率90%的推力。
按照既定计划,Starship并未打算在首飞中将任何载荷送入轨道,而是让火箭在得克萨斯布朗斯维尔附近的博卡奇卡发射台发射升空,在点火后实施一二级分离,让“超重”溅落在墨西哥湾规定水域,然后“飞船”继续向西飞行约一个半小时,在夏威夷以北几百公里的某太平洋水域溅落。
这枚集火箭与飞船于一体的“新型大家伙”如果发射成功,将是人类迄今推力最大、有效载荷最重的火箭:满负荷推力高达15万公斤,与之相比,此前人类发射能力最强的火箭、为“阿波罗”登月计划(Project Apollo)服务的“土星5”(Saturn v)火箭,推力不过11.8万公斤。
美国航天局(NASA)已与SpaceX 公司签署为期5年、价值30亿美元的合同,计划将这款重型火箭用作美国将宇航员和无人载荷送往月球、火星的主打发射工具。不仅如此,马斯克和SpaceX 公司一如既往地热炒诸如“低成本可回收”(照马斯克本人的说法,因为采用了多助推器捆绑和上下级均可回收重复使用的新技术,Starship“总有一天”可以将单次发射成本降至200万美元——而“土星5”一次发射成本高达当时币值下的1.87亿美元(相当于2020年的10.3亿美元),当然,马斯克承认“要实现这一切先得花上20来个亿”,但难道不值么?
正因如此,尽管17日最后关头,既定的发射被以“增压问题”为由叫停,诸多马斯克和SpaceX理念的支持者仍然竭力为此次发射的“划时代历史意义”预热,当地时间8时33分(格林尼治时间14时33分),首枚Starship在一众现场支持者齐声倒计时下轰然拔地而起,但仅飞行了一分多钟,就在众目睽睽之下、万众瞩目之间幻化作一团巨大的火球。
现场多家专业航天传媒观察员指出,33个“超重”捆绑式助推器中至少有6个未启动(按计划只应有3个不启动),火箭似乎从一开始就处于奇怪的飞行姿态中,且未按既定计划在升空一分钟左右实现上下级分离,随后进入明显的失控旋转状态,最终在升空后约4分钟,显然触发了箭上自毁装置(FTS系统)而爆炸。NASA和SpaceX 公司均未透露,FTS系统的触发系系统自动,还是地面人员遥控完成。
阵阵“喜丧”声“黑”、“粉”吵翻天
有趣的是,火箭刚炸成漫天烟花,马斯克就开始“报喜”了:他在推特上欢呼火箭“激动人心的测试发射”,对SpaceX团队表达了“热烈祝贺”,并称“为几个月后的下一次发射学到了很多东西”;SpaceX公司官号则更夸张地表示“Starship成功地从发射台升空并爬升至墨西哥湾上空约39公里远地点”,表示“通过发射学到了大量关于航天器和地面系统的知识,这将帮助我们改进Starship未来的发射”。
一些支持SpaceX理念的媒体人也随声附和。BBC科学记者阿莫斯(Jonathan Amos)在第一时间就下了“这是可被视为‘巩固成功’的发射”。
此次发射不仅是马斯克和SpaceX公司的项目,也是NASA项目的一部分,眼见大笔真金白银“放了炮仗”,NASA负责人尼尔森(Bill Nelson)虽未像马斯克及其追随者那样给出“成功”、“祝贺”这样的“吉祥话”,而是表示将展开调查,但仍然给出了积极的支持性基调。他表示“历史上的每一项伟大成就都需要冒一定程度的风险,因为风险越大,回报越大,期待SpaceX(从此次发射中)所学到的一切,期待下一次飞行测试——以及更远的未来。”
欧洲航天局总干事阿施巴赫(Josef Aschbacher)也说了不少“拜年话”,他表示发射是“令人深刻的一步”,称赞升空点火阶段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可学到很多教训”,表示“相信SpaceX将迅速解决问题并尽快返回发射台”。
但对“马斯克式喜丧”早已不耐烦的“黑粉”们立即开启了嘲讽模式:华纳兄弟探索公司旗下有线及卫星新闻网HBO官号在第一时间通过推特官号发布了一张由卡尔金(Kieran Culkin),所扮演电影角色罗曼.罗伊(Roman Roy)顾影自怜的照片,讽刺马斯克和SpaceX的又一次文过饰非和报喜不报忧;英国《每日电讯报》科学编辑莎拉.纳普顿(Sarah Knapton)则抓住现场提供发射直播评论的SpaceX工程师因斯布鲁克(John Insprucker)在直播时憋出的、用于形容此次爆炸的“专有名词”——“快速计划外分离”(Rapid Unscheduled Disassembly)冷嘲热讽,称这个即兴蹦出的新词意在让大家相信“这不是每个人一望而知的、普普通通的灾难性爆炸”,并语带讥讽地祝贺“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用于粉饰失败的新辞藻,对此我们都应该(对马斯克)心存感激”。
是喜是丧?
迄今为止,支持“成功说”的理由几乎全部来自SpaceX的口径,即此次发射最高点已超越所谓“Max-Q”临界点,而在该点上火箭进入高层大气之前的空气动力载荷最高,因此“发射测试已达到目的”。马斯克和SpaceX支持者还争辩称,马斯克发射前曾表示,“只要射上天且不砸坏地面发射台就算成功”,并说过“第一次发射入轨概率只有50%,但年底就能提高到80%”,因此这就是“成功”。
但同样有很多专家和普通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指出,火箭的用途是将载荷送入既定轨道,任何一次全载荷发射,所测试的都远不仅限于推力,同样要测试姿态控制、气动特性、星箭分离等等,而这些必须测试的重要项目实际上大多未及展开就戛然而止。诚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失败终究还是失败,而不是成功。
不仅如此,和一般运载火箭不同,Starship是一枚以载人项目为主的重型运载火箭-飞船集合体,不论50%或80%的发射成功率,都意味着搭乘这款航天器升空的宇航员有2-5成概率有去无回,这样的“成功”,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本身是杠杆投资家而非技术专业人士的马斯克从来信奉所谓“快速失败”(fail fast’)模式,即不待技术成熟就进行接二连三的大量发射试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其“猎鹰”(falcon)和“龙飞船”系统(crew dragon system)在研发和使用周期中也是“射多炸多”,但如今也都投入批量使用,因此,初期“炸几个”不必大惊小怪。
不少人指出,马斯克惯用这种模式,是基于杠杆投资者的本性,希望借此快速募集资金。而在接受NASA合同后,也必须采用这一方法“阶段性汇报”,以免项目拨款因项目进度拖沓而出现“三长两短”。
至于NASA捏着鼻子附和马斯克的“喜丧”则也是无可奈何:由于另一条NASA重型火箭研发线——走传统路线的波音SLS出现诸多项目管理问题,不仅单发成本高达41亿美元,且进度缓慢,更要命的是,SLS一期的额定最大推力仅95000公斤,还不如“土星-5”,更远不及“画大饼”的Starship,如今美俄航天合作已走进死胡同,其它研发线又更不靠谱,时间紧、任务重,NASA也只能捏着鼻子配合马斯克的“喜丧”,期待几个月后能收获一份真正惊喜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