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 教学目标:
(资料图片)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4、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5、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6、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7、 过程与方法目标:
8、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9、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10、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1、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12、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13、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4、 教学重点:
15、 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16、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17、 教学难点:
18、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19、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20、 教学方法:
21、 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22、 教学过程:
23、 一、引入
24、 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25、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26、 二、新授
27、 第一节温度
28、 学生实验一
29、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30、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31、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32、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33、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34、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35、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36、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37、 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38、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39、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40、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41、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42、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43、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44、 学生:温度计
45、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46、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47、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48、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9、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50、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51、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52、 (二)、摄氏温度
53、 摄氏温度的规定
54、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55、 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56、 宁夏20xx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57、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58、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9、 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60、 (三)、温度计的使用
61、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62、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63、 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
64、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5、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66、 (四)、体温计
67、 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68、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69、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70、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71、 (五)、小结
72、 教学目标
73、 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74、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75、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76、 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77、 重 点
78、 平面镜成像特点
79、 难 点
80、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81、 教学过程
82、 一、复习
83、 1. 光的直线传播
84、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85、 3. 光路可逆
86、 二、导入
87、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88、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89、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90、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91、 三、新课
92、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93、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94、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95、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96、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97、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98、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99、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100、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101、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102、 阅读 课本P54-P55
103、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104、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105、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106、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107、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108、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109、 (三)、平面镜的应用
110、 阅读 课本P55
111、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12、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11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114、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115、 3. 平面镜的应用
116、 作业
117、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118、 板 书
119、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20、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21、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122、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123、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124、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25、 1.光的反射
126、 2.光路可逆
127、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128、 课后记录
129、 一、教学目标
130、 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131、 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132、 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133、 二、重点和难点
134、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135、 三、教学方法
136、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137、 四、教学仪器
138、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139、 五、教学程序设计
140、 引入
141、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142、 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143、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144、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145、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146、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147、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148、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149、 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150、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canwait,belt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151、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152、 六、小结
153、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154、 七、思考题:
155、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156、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157、 【教学目标】
158、 知识与技能:
159、 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160、 过程与方法:
161、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162、 情感态度价值观:
163、 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164、 【教学重点】
165、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166、 【教学难点】
167、 温度计的使用。
168、 【实验器材】
169、 各种温度计各一只,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170、 【教学过程】
171、 设疑自探(一)
172、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173、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的云从哪里来?
174、 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方?
175、 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头,你相信吗?
176、 解疑合探(一)
177、 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呢?让学生讨论,看教材p3.
178、 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
179、 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180、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181、 找学生总结: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182、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称为物态变化
183、 设疑自探(二)
184、 什么是温度?符号?
185、 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及单位符号?
186、 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187、 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怎样读?
188、 还应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温度值?
189、 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什么?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190、 解疑合探(二)
191、 〖演示〗请一位同学将手伸入三只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烧杯中并说明感觉。
192、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193、 教学目标
194、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95、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96、 知道功的原理。
197、 教学重难点
198、 【教学重点】
199、 理解功的概念。
200、 【教学难点】
201、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202、 教学工具
203、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204、 教学过程
205、 一、引入新课
206、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207、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208、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209、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210、 二、进行新课
211、 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212、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13、 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214、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15、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16、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17、 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218、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219、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20、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221、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222、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223、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224、 三、功的计算
225、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26、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227、 功=力×距离W=Fs
228、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229、 1焦=1牛o米(1J=1Nom)
230、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231、 四、功的原理
232、 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33、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234、 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235、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236、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237、 五、布置作业
238、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239、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240、 课后小结
241、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242、 教学目标:
243、 知识与技能
244、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45、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46、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47、 过程与方法
248、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49、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25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51、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52、 教学重点与难点:
253、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254、 难点:
255、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56、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257、 教学资源:
258、 多媒体
259、 教学过程:
260、 一、知识回顾
261、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62、 什么是参照物?
263、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264、 二、新课教学
265、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266、 【环节一】引入新课
267、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268、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269、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270、 演示实验:
271、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272、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273、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274、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75、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76、 2.交流总结;
277、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278、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279、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280、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281、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282、 1.创设情境
283、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
284、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285、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286、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87、 2.速度
288、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289、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290、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291、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
292、 例题1:
29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294、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295、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96、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297、 学生自主解答。
298、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299、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300、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301、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302、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303、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304、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305、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306、 1.匀速直线运动
307、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308、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309、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310、 2.平均速度
311、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12、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313、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14、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315、 三、课堂小结
316、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317、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18、 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19、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20、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321、 1m/s=3.6km/h
322、 (二)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323、 一、教学目标
324、 知道电压表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知道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325、 通过测量电压,掌握电压表使用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
326、 体会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
327、 二、教学重难点
328、 【重点】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329、 【难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
330、 三、教学过程
331、 环节一:导入新课
332、 上课,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电路中电压的大小应该利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举手最快这名同学你请来说。他说测量电压要用电压表。请坐,看来你对于之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同学们,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电压和电源两端电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能否利用电压表测量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新课《用电压表测电压》。
333、 环节二:新课讲授
334、 同学们我们先来从连接电路的角度思考,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要用到电源、开关、导线,还有的同学说需要小灯泡、电压表等仪器。
335、 我们已经知道了要用到的实验仪器,那么再来想一想,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第二排这名男同学你请来说。很好,请坐,他说使用前,要预估待测电压,选择电压表中恰当的量程,使用中电压表要注意正接线柱电流流入,负接线柱电流流出,且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还有哪位同学能来补充?同桌请来补充。她说如有需要,可以直接与电源进行串联,此时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认清所选量程所对应的分度值,进行正确读数。使用后要将仪器整理放回。请坐,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
336、 要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电压,具体步骤是什么呢?老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实验仪器图,同学们试着结合图片说一说测量的具体步骤应该是什么?靠窗的这名女同学你请说。她说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的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观察两次测量电压表的示数。很好,请坐,总结得十分全面。
337、 那么同学们,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老师在这里告诉大家实验的注意事项。首先一定要先连接电路,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进行测量。每次想要更改电路,需要先将开关断开,再进行操作。
338、 现在同学们相邻四人为一小组,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结合桌上准备的实验仪器进行测量吧。好,时间到,老师通过巡视发现同学们都参与其中,并且分工明确。现在我们找一组同学说一说,他们组的测量结果?第三小组代表请说。第三小组说通过实验发现,两次测量数据是一样的,都是3V。那么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他说,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很好,请坐,看来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正确。
339、 环节三:巩固提高
340、 同学们,我们现在更换电阻,再次测量,看一看上述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展示了他们的测量结果,并且得出的结论与上述实验相同。
341、 环节四:小结作业
342、 这节课马上接近尾声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我们重温了电压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这一结论。
343、 下课后,同学们试着想一想为什么电压表使用时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344、 同学们,下课!
345、 四、板书设计
346、 (略)
347、 一、教学目标
348、 知识与技能目标
349、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50、 过程和方法目标
351、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352、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5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354、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355、 二、重点难点
356、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57、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58、 三、教学方法:
359、 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360、 四、教学仪器:
361、 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362、 五、教学过程
363、 (一)弹力
364、 弹性和塑性
365、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366、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367、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68、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369、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370、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371、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372、 弹力
373、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374、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75、 弹性限度
376、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377、 (二)弹簧测力计
378、 测量原理
379、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380、 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81、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382、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383、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84、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385、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386、 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387、 (四)课堂小结: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388、 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89、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90、 (五)巩固练习:
391、 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392、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93、 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394、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395、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396、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397、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398、 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399、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400、 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401、 (六)布置作业:
402、 六、课后反思:
403、 成功的地方:
404、 不足的地方:
405、 改进措施:
406、 附:板书设计:
407、 一、弹力:
408、 弹性和塑性
409、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10、 弹性限度
411、 二、弹簧测力计:
412、 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413、 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414、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415、 (一)教学目标
416、 知识与技能
417、 (1)理解功率的公式。
418、 (2)知道功率的单位。
419、 过程与方法
420、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21、 情感与价值观
422、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23、 (二)教学重难点
424、 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425、 W
426、 (2)能用公式P=t解答相关的问题。
427、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428、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429、 功的概念是什么?
430、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431、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432、 说出功的公式及单位二、新课教学
433、 一、复习
434、 功的概念:
435、 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436、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437、 (2)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38、 功:W=Fs单位:J焦耳二、新课导入
439、 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起重机搬运,对砖块做的功是相同的,但是时间不同,可见做功有快慢之分。
440、 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441、 (1)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以时间
442、 (2)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443、 功率的概念: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444、 WP=t
445、 P——功率W——功t——时间
446、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例题讲解P推导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变(2)速度不变
447、 三、练习
448、 略(四)小结(五)作业
449、 动手动脑学物理
450、 附板书
451、 功率
452、 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453、 (1)做功相同,比较时间大小
454、 (2)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455、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概念:功与时间之比定义式:P=W/t
456、 W—功—Jt—时间—s推导式:P=Fv注意:
457、 (1)力大小不变
458、 (2)速度不变
459、 P—功率—W
460、 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传统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46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462、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63、 如何合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实现物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尤其必要,接下来我就谈谈在利用主题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
464、 一、自主学习式的课前预习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465、 为了更好的学习,预习是相当有必要的,物理一般是联系生活,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识。学生在上课前,要看一下书上的知识点和那些实验。以前布置学生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翻书式,为了预习而预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66、 主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在这样的预习过程当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决,而那些自己独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各种资料,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要带着疑问上课,多问为什么就行了,对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实际多想象,对书本知识也要抱有疑问态度,并在学习中解决疑问,这样思维不但不会被束缚,反而会发展更快。
467、 二、通过自主探索培养参与积极性
468、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发明和创造过程的重要性,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与爱好。知识的获得过程贯穿于自己动手实验的探索过程,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知识、规律,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相对更深刻,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469、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思维活动经历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阶段,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较好地达到培养思维品质的目标。同时
470、 有利于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新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疑问,大胆创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
471、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进一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72、 当学生实验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感到分身乏术。通常的办法是利用部分好学生以点带面,充分发扬团队的合作精神。学会主动参与讨论,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细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倾听中博采众长,萌发灵感;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讨论和学习。
473、 四、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74、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以很好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学生认真倾听,让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教学不再单调,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体,思维的灵感在不知不觉中闪现。
475、 总之,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合理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感受。
476、 复习目标
477、 1.能说出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478、 2.能阐明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479、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记住G=mg。
480、 复习过程
481、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482、 1.自学指导:阅读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55页“考点解读”部分。(15分钟)
483、 2.学生自学
484、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485、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
486、 考点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487、 例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488、 练习1: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489、 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490、 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
491、 考点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492、 例2: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493、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494、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495、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496、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497、 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498、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499、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500、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501、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502、 考点三:重力:
503、 例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
504、 练习1: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
505、 练习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506、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507、 C.物体将失去质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508、 三、课堂小结:
509、 课后反思
510、 初二是物理学科开始学习的起始点,更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为实施者——教师,则更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社会的需要。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实施激励性教育是势在必行。在初二物理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激励性教育,发现激励性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提高。笔者通过实践、反复调整、修正,最后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包括:①启发式教学、奖励式授课。②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③赞许式评价。
511、 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
512、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513、 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铅笔写)
514、 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
515、 二、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
516、 提问的技巧对于激励性教育来说,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对于一个学困生,如果提问比较难或太容易,他们会觉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问的同时应掌握一个度。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好
517、 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困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笔者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诉老师,凹透镜呢?它的特点正和凸透镜相反,对吗?”“发散。”“这节课内容只要你好好听,你一定会。最后我要提问你几个问题。你先记好了。”讲完之后,再问他,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自然留给了那些听明白的同学。这样先提问讲后再回答的措施,调动了他的信心与积极性,以及对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518、 三、赞许式评价:
519、 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优点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也能行。其中同学们对一位学习特别差、纪律特别差的学生的意见至今记忆犹新,“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没有创造力。记得吗?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对了吗。再有,在学习简单机械时,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你找的不是都比较准吗?你纪律不好,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换位思想呢?老师、同学相信你,你一定能克服。盼着你的捷报早日传来。”“虽然你纪律不好,但你在运动会上为咱班赢得了荣誉。全班感谢你。假如今后,你不再捣乱了,相信你会赢得更多的掌声。”“真的很希望你努一把力,别给咱班拉分”……记得当时的他非常感动,原来他在老师、同学们的心中,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行、无可救药的学生。有了自信,提高了学习的劲头。从那以后,发现认真交作业的有他,认真回答问题的有他,问问题的有他,他进步了。记得在学完杠杆的应用,他拿来筷子、钳子、剪刀、镊子、指甲刀、瓶起子,然后问:“这些是不是杠杆?是什么杠杆?”“你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真好。现在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找一下支点、动力、阻力,画力臂。”正是这简单的评价,赞许式的肯定使他的成绩突飞猛进。
520、 总而言之,激励性教育是一种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在实施激励性教育的同时,时刻铭记着以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为核心,时刻铭记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本着这个原则,激励性教育初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让激励性教育发挥出它的价值,使亿万人的心共同为祖国的明天而跳动。
521、 时代在进步,在发展,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有责任为教学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时,那么你就融入了为教育事业的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一个大熔炉中,通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锤炼、敲击、磨砺,反复地调整、聚焦,同步共振,一次次地提升、放大,就能产生强烈的核裂变效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放射出灼目的光华。
522、 一、教学目的
523、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52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525、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526、 二、教学准备
527、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528、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529、 三、教学过程
530、 (一)教学引入
531、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532、 (二)学习新课
533、 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534、 (1)讲解:
535、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536、 (出示滑轮、讲解)
537、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538、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539、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540、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541、 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542、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543、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544、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545、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546、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547、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548、 (3)讨论
549、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550、 (4)教师小结:
551、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552、 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553、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554、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555、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556、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557、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558、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559、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560、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561、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562、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563、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564、 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565、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566、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567、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568、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569、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570、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571、 (学生填写P49结论)
572、 (三)巩固
573、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574、 (四)布置作业
575、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576、 课前准备:
577、 一、教学设计:
578、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579、 二、具体步骤:
580、 (1) 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581、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582、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583、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584、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585、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586、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587、 三、教学目标:
588、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589、 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590、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591、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92、 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93、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594、 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595、 教具: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596、 五、教学重点、难点:
597、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598、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599、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00、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601、 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602、 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603、 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604、 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605、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606、 一、 复习引入 (3分钟)
607、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608、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609、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610、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611、 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612、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13、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614、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615、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616、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617、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618、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 发生地点不同; 剧烈程度不同。
619、 学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620、 二、教学过程 (35分钟)
621、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622、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623、 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624、 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625、 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626、 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627、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628、 (2)什么是升华?
629、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630、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31、 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632、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633、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634、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635、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636、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637、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638、 三、教学小结 (7分钟)
639、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640、 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641、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642、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643、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644、 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645、 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646、 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647、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648、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649、 板书设计:
650、 升华和凝华
651、 一 、活动:
652、 过程
653、 观察、记录现象
654、 结论
655、 二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656、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657、 三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658、 四 、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659、 一、设计思路:
660、 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61、 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662、 教学目标:
663、 知识技能目标:
664、 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665、 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666、 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667、 过程方法目标:
668、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669、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670、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671、 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72、 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673、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674、 教法设计:
675、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76、 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677、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678、 教学过程
679、 教学步骤
680、 教师活动
681、 学生活动
682、 设计意图
683、 一、新课引入
684、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685、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686、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687、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688、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689、 二、新课教学
690、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691、 活动与演示:
692、 (1)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用手触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觉?图钉的内能变化了吗?
693、 (2)小组活动:弯折铁丝十余次,用手指触摸一下弯折处,有何感觉?铁丝的内能变化了吗?
694、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695、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696、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697、 提问:(1)采用哪些办法可以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698、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699、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700、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701、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702、 热机
703、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704、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705、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706、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707、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708、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709、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710、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711、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712、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713、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714、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715、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716、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717、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718、 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719、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720、 做一做
721、 看一看
722、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723、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724、 学生举例
725、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726、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727、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728、 学生看视频
729、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730、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731、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732、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733、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734、 由点火爆炸试验引出热机,同时与前面知识做一对比。让学生分清机械能与内能转化包括两种情况:外界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对外界做功
735、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736、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737、 课堂练习
738、 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
739、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740、 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741、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 .压缩冲程
742、 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
743、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744、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745、 作业布置
746、 练习册21页1-----10题
747、 板书设计
748、 新课教学:
749、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750、 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751、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752、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753、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754、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755、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756、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757、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758、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759、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760、 概 括:(多媒体投影)
761、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762、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763、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764、 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765、 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766、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767、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768、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69、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770、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771、 学生实验:
772、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773、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774、 (多媒体投影)
775、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776、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777、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778、 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79、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780、 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781、 质疑讨论:
782、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783、 做 一 做:
784、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785、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786、 三、力的作用效果
787、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788、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789、 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790、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791、 学生演示:
792、 (1)轻压气球
793、 (2)轻拉压弹簧
794、 (3)使锯片变弯
795、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796、 质疑讨论:
797、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798、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799、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800、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801、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802、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803、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804、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805、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806、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807、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808、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809、 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810、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811、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812、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813、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814、 力的作用效果
815、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816、 六、教师结束语:
817、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818、 七、探究问题
819、 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820、 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821、 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822、 教学目标:
823、 知识和技能:
824、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825、 过程与方法:
826、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827、 情感、态度、价值观:
828、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829、 重、难点:
830、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831、 教学器材:
832、 显微镜、电脑平台。
833、 教学课时:
834、 1课时。
835、 教学过程:
836、 一、前提测评:
837、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838、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839、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840、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841、 二、导学达标:
842、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843、 进行新课:
844、 显微镜:
845、 (1)、显微镜的结构:
846、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847、 物镜:
848、 反光镜:
849、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850、 (作光路图说明)
851、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852、 望远镜:图3.5-2示
853、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854、 物镜:
855、 反光镜:
856、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857、 (作光路图说明)
858、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859、 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860、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861、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862、 课后活动:
863、 完成课本练习。
864、 我还想知道……
865、 教学后记:
866、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867、 一、教学目标
868、 【知识与技能】
869、 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870、 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871、 【过程与方法】
872、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873、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87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75、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876、 二、教学重难点
877、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878、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879、 三、教学方法
880、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881、 四、教学过程
882、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883、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884、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885、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886、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887、 【教学目标】
888、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889、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890、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891、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892、 【教学重、难点】
893、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894、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895、 【教学用具】
896、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897、 【教学过程】
898、 引导讨论:
899、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900、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901、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902、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903、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904、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905、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906、 1.质量的概念
907、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908、 2.质量的单位
909、 (1) 讲解:
910、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911、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912、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913、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914、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915、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916、 教学目标
917、 1)知识与技能
918、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919、 2)过程与方法
920、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92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2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923、 学习者的分析
924、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925、 教具与学具
926、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927、 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928、 教学流程图
929、 设计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层面
930、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931、 创设情境
932、 引入新课
933、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934、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935、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936、 认知层面
937、 想想议议学物理
938、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939、 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940、 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941、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942、 A 1000J 5S
943、 B 1000J 10S
944、 C 4000J 1min
945、 D 6000J 1min
946、 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947、 想想议议:
948、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949、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950、 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951、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952、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953、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954、 巩固提高:
955、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956、 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957、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
958、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959、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960、 学生讨论过程。
961、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962、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963、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964、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965、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966、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967、 用类比法
968、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969、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970、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971、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972、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973、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974、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公式的运用。
975、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976、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977、 想想议议:
978、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
979、 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980、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981、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982、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983、 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984、 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985、 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率(振动),拓展知识。
986、 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87、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988、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教师在课室巡视,给有学习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习惯。
989、 对各种变化率,增长率的认识,让学生拓展知识
990、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
991、 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992、 小结
993、 四、小结
994、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995、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996、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997、 五、点评
998、 功率的教学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科书的思路进行授课,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本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议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功率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现到学致用的乐趣。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999、 第一节,《认识静电》教学反思
1000、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001、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1002、 (2) 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1003、 (3) 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1004、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1005、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 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1006、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1007、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习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1008、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1009、 第二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1010、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可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1011、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1012、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1013、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1014、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1015、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1016、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1017、 试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不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用小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与试探电荷完全无关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